解开“莜”字的密码——坝上莜麦趣谈之二

 作者:红薯粉条 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12-23 21:23

  莜面、山药、大皮袄是“坝上三宝”,但外地人听到“莜面”两个字就有点儿摸不着头脑。他们总是一边吃着香喷喷的莜面,一边好奇地问莜面是什么面,“莜”字到底该怎么写。甚至我学农学的大学同学还专门打寻问与莜麦相关的知识,所以有必要作一简单的介绍。

  莜面是由莜麦籽实加工而成的面粉。说莜麦又必须先得从燕麦说起。

  从植物分类学上讲,燕麦为禾本科、一年生草本植物。燕麦为世界性栽培作物,分布于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,集中产区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。

  燕麦以种子是否带稃壳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。带稃型燕麦的外壳长而硬,成熟时籽粒包于壳中,常被称为皮燕麦,主要用作饲料和饲草,世界各国的栽培种以带稃型燕麦为主。我国栽培的燕麦以种子成熟后不带稃壳的裸粒型燕麦为主,称为裸燕麦。

  正是这个裸燕麦,在我们华北北部地区被称为莜麦。在国内其他地方也有称作油麦或铃铛麦的。也就是说,莜麦燕麦是一家。

  在汉字里,“莜”字是个冷僻字,在所有的字典、词典里,它只有一个释义,就是专指我国华北地区特有的农作物“莜麦”及其籽实。而莜麦在我国主要种植于华北北部的冀、晋、蒙高寒地区,西北陕、甘、宁六盘山麓及云、贵、川大小凉山,即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高海拔、高寒冷凉地区。一直以来,莜麦基本属于产地自食自用,极少扩散到平原地区,所以不为大众所熟知。

  我国是燕麦起源地之一。据考证,我国栽培、利用燕麦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。在《尔雅·释草》中名为“蘥”(音如月);在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中名为“斯(加草字头)”,说楚地“高燥则生葴斯(加草字头)苞荔,薛莎青薠”;在《唐本草》中称之为“雀麦”,《本草纲目》说“燕麦多为野生,因燕雀所食,故名”;在《救荒本草》里,记载有“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”。唐·刘禹锡《再游玄都观》序文有“再游玄都,荡然无复一树,唯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”之句。唐时,玄都观在今陕西长安县。由此可见,无论是《史记》里的楚地,还是唐诗里的陕西,都已有燕麦的身影。燕麦不仅为人们蒸食、饼食,而且已经成为文人吟咏的鲜活意象。目前,在全国各地种植的燕麦中,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裸燕麦,即莜麦。

  汉字造字是极有讲究的,在字形字意里蕴含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。从字形结构上看,“莜”字是个复合字,以“攸”表意,加上一个草字头表形而成其字,意为草本植物。而“攸”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示是给人针灸治病,古用为地名,指燕地,亦为侯国名。而在《周易》等古籍中,“攸”字一般引申为顺应客观自然规律而行事,同时兼有择优、悠久之意。

  莜麦是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从野燕麦中驯化、定向选育的产物,它比燕麦更加耐寒,且品质好,产量高,粉条分析具有较强的适应性。以“攸”为本意,加草字头成“莜”,专用于给我国特有的裸粒型燕麦命名,其本身就有别于“燕麦”,准确表达出其品质优良,适应寒冷、干旱、无霜期短等自然条件的特点,且具有药用保健的功效。

  河北是国内第二大莜麦主产区,而张承两市的坝上地区又被称为全国莜麦最佳产区,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好的莜麦种植区之一,尤其是张家口的坝上地区占全省莜麦种植面积的九成以上,坝上人对莜麦这种农作物可谓情有独钟、情深意重。(张志军/文)